十三的“小年”是个小高潮——送灶日,说是做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要上天庭汇报各家各户一年的生活。这一天住娘家的媳妇,要回婆家来。有种说法道:天胆的媳妇不能在娘家过二十三。二十三是,天庭人口普查,灶王爷汇报各家的人口,所以每个人都要各回个的家过“小年”
有些外地的朋友说有些地方送灶在腊月二十四,我在宋人笔记里也看到过。后来无意中看到记载,北方的送灶日是从清宫习俗。雍正年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雍正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此后王公大臣随之效仿,北方满汉同化较深,后来北方民间也成了二十三送灶。
送灶日说的虽然隆重,其实很简单,不过是那日晚饭时在灶台上摆两碗饺子,点一炷香,烧几张黄表纸,妇女们祷告一番,把神龛上乌黑旧的图画揭下,院落里开始放鞭炮以示恭敬。老人们对这个节日很注重很虔诚,烟雾袅袅里祷告,不许他人言语,肃穆而庄重。年三十下午时,妇人们把从集上请回来的新灶王爷图像重贴在神龛壁上,既是迎灶王。灶王爷和他妻子的图像来自木版,线条僵硬,色彩搭配混浊,但却有一种古朴风姿。
我喜欢老人们对祭灶时的肃穆,仿佛举头三尺有一个神灵的世界,一言一行都在神的眼里,神给予他们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比如,年节被淘气的孩子放炮惊吓到婴儿“丢了魂”由年老的长者抱着婴儿在神龛下祈愿,似是安慰的抚摸他的头顶轻轻地哄,说着“我的孩,惊了魂,噗啦噗啦定定神”孩子登时不哭了。鲁西对神的敬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迷信,迷信在于偏执,鲁西人没有那种疯狂,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安妥自己的灵魂。
“小年”庆在二十三,其实人忙在十七、八。
农家乡镇只有一个集市,和周围的乡镇集市五天转一个轮回,以农历的日子的某两个尾数为基准。乡下路途不便,较远的村人来赶集要走很远的土道,赶集不易。人们来一次要多买些必备物件囤积备用,所以远路的人都要提前买东西。我们那里逢三逢八有集市,腊月十八鞭炮声就劈里啪啦响起来,这叫“亮炮”最响摊前最热闹,孩子们欢叫着挤在紫红色纸屑满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