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饱满的热情去解读一部电影,字字含情,句句带意,是一篇好文字。在看世界之前,我没有看过贾樟柯的电影,只是听说这个人的电影在国外获得过一些奖项,在国内这些电影反应似乎不甚响亮。在秋阳很灿烂的下午,我拉上窗帘在色彩暗淡的房间静静的阅读完这部电影后,似乎明白了反响不那么令人高涨的原因了。是的,我是“阅读”世界的,而非简单的“看”
讲故事是电影这种艺术方式的一个作用之一,贾樟柯这部作品似乎回归到了讲故事的规律上,而把那种追求商业及其刺激人视觉的华丽色彩、暧昧气氛、繁琐的舞台道具一一剔除,剩下的只有简朴的故事。整个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我们在平淡质朴的色彩下领略那一群年轻的漂泊者的梦想、渴望与梦想破碎后的忧伤。看完世界就如读过一部文学作品,有一种掩卷长思悠扬感。纯商业的电影与这肿髌凡煌之磚谟冢一种如石上槌布,槌止音亦止;一种是空山弹筝,指止韵依旧回荡。
故事中的人物是一种不适雕琢的,浓浓的山西方言,没有华丽优美令人回味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甚至可以说很拖沓,但是这种乡音拖沓的话却给人一种朴实的冲击。如果你是个没有高等学历而闯北京的人的话,当故事展开后,随着人物的出现,令人感觉你不是在看电影而是自己已经置身其中。这不再是艺术而是现实的生活,宛如你就在其中,听着他们说话,看着他们生活,也许你就是他们其中的某个人。或许你是个刚来北京的人,那么你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或许你是一个来北京很久得人,那么这就是你曾经生活的场景;或许你没感受过他们,但是他们也可能是你望到的那些人。这些人物生活在郊区、市里的工地上,生活在你旁边小区的门口。他们是来自乡野到北京城讨生活的——民工。这些人物有公园的女性服务人员、保安、建筑工人、小商小贩、收破烂者,他们出现在一切需要民工出现的场地。他们卑微的生活,怀着自己的理想与梦幻。
贾樟柯在电影里真实的再现了农民工生活场景,潮湿的只能穿着雨衣睡觉的地下室,没有任何娱乐的民工宿舍,脏乱的建筑工地,流血流汗的民工那一张张饱受风霜的脸,还有那些梦想破碎后被痛苦扭曲的哭声。他们透支着生命体力建成了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