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蜀吴之战消耗了蜀与吴的力量。他的悲剧第二点,在于他立了一个阿斗无能的太子做为继承人。在刘备初入蜀的时候,蜀的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发展的非常迅速,当时占据中原的魏都没有它快,并且在曹丕称帝后刘备敢如此大胆的立马第二年称帝,也可看蜀的力量可以抗魏。但是,在诸葛相亡后蜀国一直没有发展,如果说诸葛亮在时刘禅不由自主,但是诸葛死后三十多年里刘禅在政治和蜀国的发展上毫无建树。这三国志·后主传里可以清清白白的看到。没有人继承这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岂不是刘备的悲哀,也是他选取继承人的自我悲剧。
以时事而论,蜀虽然发展很快但以蜀之力还是无法与魏相争中原,天时地利蜀是无法和为相媲比的,在他这一代蜀根本就没有扩展统一天下的出路。与蜀而言,这一代只能内修国政,培养英才,寻找时机,北定中原,然后一统天下。
可惜,刘备的后继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而他临终托孤的重臣诸葛亮又是个“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物,一心为了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从而常年征战,无心培养英才;或者说诸葛亮是知道伐魏无功,但他一心想着人定能胜天,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六出祁山是明知不胜而强为之。三国之亡首亡蜀,这岂不是对一心兴复大汉江山的刘备一个极大的讽刺。
刘备从布衣白丁成为割据一方的小朝廷,乱世之中有这样的成就堪称英雄,就其为情义而轻江山社稷难称政治大家,但为天下奔走一生,后为结义轻易而死此类重情重义的人不愧一代人杰。
或许蜀国一代江上只成就了为情为义而轻江山的桃园三结义,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忠义的两个佳话。悲剧的佳话一代代的感动着中国人,没有江山与情意的对比,没有扶不起的阿斗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的忠义对比,这两个佳话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但是,两个佳话对比意义深远的国家江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这两个佳话是壮志未酬热血中的悲凉。
5.
曹操与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