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后世
2016
年的时候,一部名为《华夏梵高》的纪录片火遍全国,里头那位被镜头聚焦的主人公——赵勇,就是从大芬村里走出来的。镜头里的他,普普通通,脸上带着那股子说不出的疲惫,却又透着点难以言喻的自豪,现在想想,或许当时他就已经对命运有了几分认命般的坦然。
话说
1996
年的春天,天气还有些乍暖还寒。那时的赵勇还是个在陶瓷厂里抡着画笔的小工,每天灰头土脸的,手指头缝里都是瓷泥浆。那天他从工厂出来,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嘴里叼着根五毛钱一包的香烟,正琢磨着这个月的工资怎么才能撑到发饷那天。
正巧路上遇到了同乡老李,两人推着自行车并排走,老李神神秘秘地凑过来,眼里闪着精光,问他:“哎,小赵,听说大芬村那边油画特赚钱,一幅画能顶咱们这儿大半个月的工钱!”
就这么一句闲话,像一颗石子儿砸进了赵勇心里。他愣了一下,自行车龙头差点没握住,脚下一顿,烟头掉在了地上。他弯腰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土,眼睛却亮了几分。
油画?那玩意儿在陶瓷厂他倒是偶尔见过,脏兮兮的画布,颜料的味道刺鼻得很。可同乡老李那兴奋劲儿,让他心里直痒痒。
第二天一早,赵勇天还没亮就起来了,把几件衣服塞进一个化肥袋子,又揣了几块干粮和水,蹬着自行车就往大芬村赶。村子不大,但来来往往的人不少,大多背着画架和颜料箱子,一看就是搞油画的。他心里有些忐忑,却又有种莫名的笃定,好像这个地方就是为他准备的。
进了村子,他人生地不熟,只能到处打听。好在老天不负有心人,没两天就让他找到了个愿意收留他的画室。那人姓张,是个老师傅,看了眼他递过去的画样——几张在陶瓷厂画的样品,点了点头,“还行,不算白来。”
很快,赵勇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