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这方面的文献史料支持?“
博士:“有”
评委:”我在你的论文中,怎么没有见到你标注了有关的参考文献啊?”
…
此时,这位李博士的答辩会,好像变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问责会,台下的学生老师,个个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吴教授看得出李尔玉博士心里的紧张程度,额头上的汗珠都冒了出来,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强烈的刺激,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对他自己更是一种严峻的煎熬。虽然很多导师在论文答辩前都会吩咐自己的学生,一定要记住“一问三点头、二问歉意浓”或“只答不辩”之答辩方略,但现场的气氛,往往令他们不由自主。此时,他的心中忽然想起了前段时间姜副馆长参加的那场学术座谈会时的场景。
作为一位从事历史研究多年的他,其实非常反感学术欺凌、霸凌等行为。他一直认为:历史毕竟是人写的,因此免不了其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所谓的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仅是时间上的相对概念,而不是历史的本身,历代的治史者,感时阅世,青灯黄卷,所撰所述,很大程度上只是个人的主观偏好和管窥之见,未必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全部,即便是史家正朔,正史之首的司马迁等史学大家,也不落窠臼。事实上,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其所记录的历史,也未必保持了学术上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为了维护当时的政治,袒护儒家统治,他掩盖有关事实,痕迹也较为明显。比如,其在《史记》中记载,上古三皇时期,是选贤举能,帝位禅让,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全面颠覆了这些所谓事实。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竹书纪年》这部编年体史书,比《史记》还早200多年,其中记载的却是血腥的阴谋政变,先是舜囚禁尧,后杀死,夺取帝位,禹在夏地抗舜,最终击败舜,建立了夏。再比如,武王伐纣之事,《史记》中记载,商纣无道,武王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但在《竹书纪年》中,商和周其实是同一时期的两个死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朝代更替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