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况且这些操作已经比满清、民国好了很多。
四九城解放前有着众多的所、院、局,像什么栖流所、习艺所、教养女工厂、贫民所、教养院、教养局、教育所,甚至有“大善人”开办的善堂。
每一个所、院、局、堂,都有各自的收容对象,像栖流所大多数时候收容的都是能做些手工的老年人;习艺所针对男年轻人;教养女工厂则是专收女工。
进去以后是不可能吃闲饭的,每个人都得做工,而且是工资极低的那种。
比如教养院,是强制收容的,有专人把守,只要进去,就很难站着出来,得有家人认领、铺保,再经检查批准,才能放出来,手续非常繁琐。
所谓铺保,就是以店铺名义作出的担保。
之所以加上铺保,手续还繁琐,那这里面的文章就大了。
乞丐明显是拿不到铺保的,但良民就完全有可能。
揭开这层皮,里面全是生意。
还有那些私人的善堂,开着开着也就没了下文,里面的孤儿、婴儿都去哪了?
不排除有些因为支出太高,干不下去的。
但同样不能排除个别地主老财打着慈善的幌子募集慈善款中饱私囊的,既有了钱,还赚了名声,至于孩子的死活嘛,只要他们的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哪怕是当二尾子反手赚国家的钱呢,他们压根就不在乎。
唐植桐对这些场所没啥好感,因为即便有这么多场所,解放前四九城依旧有很多乞丐社团跟店铺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