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继位便合乎正统了。
因此东汉初期学子们除了要学习经典,也要学习谶纬学,甚至谶纬学成为了最重要的选拔考核内容。
但很快士族就找到了谶纬学的漏洞,因为谶纬学的缺点在于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谁说得都有道理。
所以在通过察举制进行选拔时,如果平民百姓和士族子弟说的答案都大差不差,那么作为士族阶层的一员,考核官员就可以说士族子弟说得更对,甚至凭借自己的好恶来决定谁对谁错。
如此一来,这一选拔机制的操作空间就很大了,士族们可以完全控制谁来晋升。
这样下去自然是不行的,天子肯定不能坐视这种情况出现,于是汉章帝在察觉到了这一点后,举行了一次著名的白虎观会议。
这次会议直接规定了标准教材和标准答案。
标准教材即儒家经典,标准答案即三纲六纪,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回答的内容是标准答案,那么审核官员也不能说你是错的。
即便审核官员有私心,也不能公然偏袒谁。
再加上后来蔡伦发明了纸张,让普通人书写文字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于是汉顺帝登基之后就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增添了笔试,让士族更难控制晋升通道。
不过这一改革也没持续多久,就又出现了漏洞。
这个漏洞,即大名鼎鼎的“释经权”。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虽然规定了教科书,但如何理解这几本书的内容,怎么给这些书写教辅材料,那就不是天子说了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