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自然不知道他对比亚第各方面的围剿会直接让王川富改变了比亚第的发展战略。
如果知道的话,他只会说一句大可不必。
在华夏,只要涉及到商业,绝大多数商品都会从最开始的空白市场转向蓝海市场,直到最后杀成一片红河。
除非你拥有垄断技术,或者形成垄断性的客源,比如尖端芯片,比如神驼电能的电池。
一来是这里面专利的封锁特别严重,另一个就是开发的难度也特别大,或者成本特别高。
电动汽车显然不属于这一类,甚至智能驾驶都不是。
几年之后,国内电动汽车产业链那么完善,随便一个厂家就能做出自己的电动汽车。
所以才有了新势力造车企业的风起云涌,自然不存在什么难度。
至于自动驾驶,这个更是投钱就可以了。
五十亿就能完善一套自动驾驶系统,这并不是一个悖论。
2024年从小米noa应用到理想自动驾驶系统的更替,还有花为的智能驾驶系统,这三家在这一块的投入,都是不到五十亿的级别,而且也只有短短两三年时间,却都已经有了不错的效用,所以智能驾驶的投入,就是钱的投入,里面的核心,也是各种算法的分别,在专利上并没办法杜绝。
唯有百镀的阿波罗投入比较大一些,但阿波罗却也是最快商业化的,甚至有可能是最快盈利的。
类似阿波罗这样的自动驾驶算法供应商,如果把芯片、激光雷达等供应链除外以后,最后所选择的落地场景,李毅觉得大致也就三大类了。
第一个大类,是智能驾驶应用的核心,大约就是三个万亿市场,比如百镀阿波罗的无人出租,如果大规模应用起来,那就是超过网约车市场的规模。
另外一个就是无人卡车其实也就是物流领域,最后就是智能驾驶tier 1,也就是一级供应商。
至于第二个大类,那也是两个千亿市场,分别是无人配送和无人公交。
至于第三类,就是小型的那些百亿市场就有很多了,比如港口、矿山、机场、园区等的智能无人驾驶,从成本来说,都有很强烈的需求,毕竟雇佣一个这样的司机,每个月最少那都是上万成本。
这三大类里面,第一类的万亿市场,自然难度最高,空间也最大,尤其是无人出租车。
但李毅却不太看好,无人驾驶出租车是一种商业结果,但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目标。
当下华夏市场发车可能还有很多黑司机,拒载等,但现在网约车已经开始冒头,等到网约车彻底爆发之后,整个市场的打车体验都会变的很好,这样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并不会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