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的对面,过了沿海大通道于晋江北侧,就是文兴码头。由于长年泥沙淤积,涨潮时,这里水波荡漾,一片碧浪;退潮时,这里只剩中间一条细细的江水,两边都是滩涂。一条海船搁浅在海滩上,与后面高大的群楼相映,极不匹配。
\n
泉州先人东渡台湾海峡,航行于东南亚诸海之间,为了祈求航行顺利、平安到达,并保佑他们生意兴隆、阖家安康。在每次出海行船之前,都会到三王府祈祷,或载上香火、神像,在海上一路小心供奉,直至平安到达目的地为止,事实上,这又是一种海神。
\n
三百多年以前,文兴宫的三王府就有“放王船”的习俗。他们用杉木建造成一艘七彩的王船,其长有丈余的,也有二丈余的,都按船只的比例构建,和真船一样。王船建成之后,将王爷的神像、旗牌,香烛、供品以及家具、禽畜,一起安放在船上,择良时吉日,招集远近乡民,欢送入海。之后,任其在海上遨游巡狩,意为驱瘟除魔,保众生平安。
\n
在海上自由巡狩的王船,多数会顺流飘到台湾,因此,王爷的信仰随之传到台湾及世界各地。现今,台湾、金门所奉祀的王爷宫有数百座之多,香火大多是从文兴宫敬献的神船上分炉的,文兴宫是台湾王爷信仰的发祥地,也是神船遨游江海习俗的传播地。
\n
王船停泊之处,当地民众视为吉利之事,意示远方神明前来庇佑地方安康。而当地居民会将神像和信物迎回,建宫庙奉祀,彰显两岸一家的香火传承!
\n
7。石头街与天妃宫
\n
天妃宫祀奉妈祖娘娘,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法石石头街的东段,在晋江江边美山渡头的正对面。美山天妃宫原是山边一座小庙,大约建造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7年)。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原址上改建成天妃宫,祀奉海神妈祖。
\n
据说,郑和当年下西洋时,曾在泉州天后宫祭拜过,祈求出海平安。由于官方介入,民间兴起了修建妈祖宫的风潮,信仰的重心开始倾移,天妃宫于是香火鼎盛。在天后宫内,除了妈祖娘娘,还配祀有廿四司和千里眼、顺风耳等诸位神仙。祀奉这些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