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雕花刻木,红、黑、金油漆相间。这些,历来是闽南独有的建筑传承,虽千篇一律,却各有精神。及至里面,雕刻和油漆之工,亦是精灵活现。青龙盘柱,白石题金。庙里住着三位神仙——一是仁福王,二是李本官,三是董大王。据说,这三位神仙,和海丝之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昭惠庙里有许多故事,多与走船跑海,相牵相连。
\n
据说,董山村原来只有这一座小庙,是奉祀“太保公”的。那么,这“太保公”又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是梁山好汉——神行太保戴宗。为何奉祀这位“神行太保”呢?因为在英都的地域里,流淌着一条溪流,叫“英溪”“英溪”与晋江上游的“西溪”相连,汇入晋江直奔大海。早年,西溪上游经常行水跑船,往上逆行溯水时,必定要有纤夫拉船。为了让木船一路跑得顺跑得快,便奉祀起梁山好汉——“神行太保”戴宗。
\n
这“太保公”又有一个讹名,叫“菜脯公”原来闽南话的“太保”和“菜脯”是谐音,故而叫着叫着,这“太保公”就成了“菜脯公”了。
\n
直到后来,人们从九日山分香引玉进了通远王,这神行太保,才渐渐被人遗忘。事实上,昭惠庙的产生,就是远古船员和纤夫,为了保佑自己行船一帆顺风,一路平安,而立下的祈望,请来的神仙。
\n
3。
\n
一千多年以来,董山村常住人口陈氏和董氏人家,都是靠行船走海为生的。英都曾是一个内河渡口,这里曾有一个内河码头,叫董林码头,在当地非常出名。早些年,这码头承接着西溪上下河渡的中转和运输。沿溪上下,粮食、丝绸、煤炭、茶叶、瓷器,都必须通过这里往来运转。故此,董山村的董林码头,自是得到一番名声。
\n
那么,为什么董山村的人,放弃祀奉“太保公”而引入通远王又有了昭惠庙呢?
\n
原来,史上有载:早在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泉州太守陈偁到九日山祈风,为船队护航,随从官陈益舍身为民,立化成佛。后来,陈氏后人请来名匠,将他的肉身塑造成五缕佛像,并从九日山的昭惠庙中,分香迎奉而来。乡民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