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奉祀“太保公”的小庙上,加以修葺改建,供奉起了仁福王。
\n
据说,仁福王的“五缕”真身佛像,是用传统的“五缕”手法,雕刻而成的。它是闽南地区五缕佛像之中,少有的珍品。
\n
那么,什么叫“五缕”真身佛像呢?原来,古时的能工巧匠,借用香樟之木,把佛像分成五个部位进行雕塑。一是头部以上独立雕塑,让它可以自由转动;二是上身部位独立雕塑,让它成为连接四体五官的中心枢纽;三是双手独立雕塑,让它可以灵活转动;四是双腿独立雕塑,让它可以站立和坐下;五是四肢关节独立雕塑,让它可以自然活动。如此一尊佛像,再穿上人的衣服,绺上一把长须,一尊活佛,便栩栩如生了。
\n
也不知为什么,后来陈氏族人慢慢向外迁移,留下仁福王给董山村的董氏人家供奉;再到后来,董氏人家也渐渐往外迁移了。最终,仁福王的香火,便由后来不断发展的洪氏族人所供奉,并流传至今。
\n
最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拨拨灯”也是经历三氏族人的多次变迁,才在洪氏家族中得以传承的。这个传统灯节,是陈氏族人模仿纤夫拉纤所创立的。
\n
4。
\n
700多年以前,英都就有了一种叫“拨拨灯”的灯会。今天,它已经成功地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国家级的民间灯会。
\n
每年正月初九,是闽南人信奉的“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床,梳洗完毕之后,拈上三支香一起祭拜“天公”祈求新的一年兴旺发达,平安顺事。到了这天晚上,村民便会自发组织一种游灯的活动——“拨拨灯”这种叫“拨拨灯”的游灯活动,和泉州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赏灯活动,有所不同。
\n
村民将一盏盏红灯,绑在一条条船绳粗细的大绳子上,每一盏灯笼相隔二尺左右,每一条绳子可挂几十盏、甚至上百盏灯笼,每一条大绳称为一阵,排头的是一位粗壮青年。他在前面挥舞两支火把,往前奔跑。后面,许多人用手护着这条灯龙,呼喊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