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纤夫拉纤一样,跟在后面奔跑。“拨拨灯”一般有十几阵,多的时候,有二十几阵。其中,还夹杂有传统的“大鼓吹”、“花鼓”、“南音”甚至“舞龙弄狮”“拍胸舞”“杂耍”等等。
\n
原来,村民们这种游灯活动,是一种纪念性的活动。他们模仿纤夫拉纤的动作,将一串串长长的灯绳负在身上,口中呼喊着号子,那场面,非常热闹壮观。据那位老乡贤讲,英都的“拨拨灯”节,是全国最著名的九大灯节之一。
\n
更有所不同的是,几乎全国所有灯节,都是人们闲暇的节日,大街小巷,游人们背着手昂着头,满有诗意地观赏着花灯。而英都的“拨拨灯”却大为不同,他所表现的,是一种壮观的劳动场面,是水上拉纤人的奋勇精神,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因此,英都的“拨拨灯”是劳动者的灯,是让人无法忘怀的海丝之灯。其场面的演化,犹为珍贵。它把一种悠闲而近似于静态的观赏活动,改变、升华成活跃而近似狂热的体力活动。
\n
虽然,这个由陈氏族人发起的,由董氏族人传承的活动,最终因两姓族人的先后向外迁移、而由洪氏族人继续发扬光大的灯节,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变化和族人的变迁而最终泯落。足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它的流芳与流传,决不是我们曾经简单概括的所谓封建迷信,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n
5。
\n
在英都的山村转来转去,期间我们路过不少横架于西溪之上的桥梁。坐在车上往下望去,虽然春天已去夏天来了,也曾下过不少大雨,但英都附近的溪流河道,多半是鹅卵石袒露的场景。同行的朋友不禁惊呼,这样的河滩,也可以行船吗?
\n
是的,早在宋元期间,生态还没遭受破坏之前,这一条溪水,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晋江流域的河水,是清澈的,极度幽深的河流。早先,它远不是福建省内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它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母亲河黄河一样,曾经清澈明亮。而晋江,以及它之上的东溪和西溪之水,原来也是闽南人的生存之河,美丽之河。它曾碧波荡漾,春风和暖,是海丝起点的上源头,水清潭深。作为运输主干线,当时的船只上下往来,非常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