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
这一切,如果就这么过一遍,而没有任何总结,就变成了经验主义制造。
方文可不想那样,全凭经验制造出的设备,很可能同系列飞机每一架都会有着些许不同,对于飞机制造效率和后期维修都不方便。
他记得,未来的中华,曾经再发展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问题,两个不同厂,同样的产品却用不了对方的零件。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来标准化全面实施以后,才逐渐规避。
方文不要自己的飞机制造厂变成那样的,他宁可在一开始就严格,将一切进行标准化。
为此,他一边带领制造飞机,一边将整个过程的步骤,进行标准化记录。
也就是说,一切都按照图纸和标准来做。
比如。
一张图纸,从某某位置开始是第一步,到某某为止结束时最后一步,都有严格流程。
每一个螺丝,每一个板材,都标记的有特别编号。
这些特别编号,代表着他们在工序中的排位,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
就这样,当第一架水云系商用水上飞机制作出来后,方文也做出了水云系水上飞机标准化生产流程图。
这一米高的生产流程图纸,就是泰山飞机厂的绝密文件,拥有它,在购置同样的设备零部件,就能做出同款飞机。
方文交由张云飞来保管这批图纸资料,任何借阅其中部分图纸的员工,都必须进行详细登记。
并在随后的第二架商用飞机生产中用到这种标准化生产流程。
民国四大高校招聘来的工科聪慧学子,再加上标准化生产流程,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泰山飞机制造厂的水云系水上飞机,一开始是一个月1架,后来大家熟练掌握了标准化流程后后,开始了更细致的分工,大学生工程师们主动分成前机、后机、内部、电子电路、发动机螺旋桨五个工作小组,效率再度提升,直接达到了一月2架的高效率。
当然,这只是开始,距离国际飞机制造业的高效率还差点。
就拿美国波音来对比。
波音那边有美国航空以350万美元高价订购了60架波音247,约定1年内交货完毕。
也就是每月5架产量。
那可是更精密的飞机结构,相比之下泰山飞机制造厂的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
..........
民国24年,1935年1月底。
4架水云系飞机整体排在仰光港的海面上。
这是飞机制造厂耗时两个多月生产出的第一批飞机,已经通过检测,准备出厂。
飞机制造厂的年轻工程师们,全部来到港口等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