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项龙坚定地回应道,“真正的稳定,是来自内心的认可,而不是刀剑的威胁。”
事实证明,项龙的判断是正确的。共职制实施后,百越贵族开始积极参与地方治理,汉人与百越的合作也逐渐变得默契。这一制度被后人称为“岭南共治模式”,成为多民族地区治理的经典范例。
在经济方面,项龙继续推进技术的普及。他发现,百越的传统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许多部落仍以刀耕火种的方式耕作,产量极低。
项龙邀请了一批中原的农耕专家,前往百越部落传授水稻种植、灌溉技术以及畜牧养殖的技巧。他还向赵佗提议,在岭南设立农事试验田,通过实地展示,让百越人直观地看到新技术的优势。
“我们不能直接改变他们的习惯,但可以用事实说服他们。”项龙对赵佗说道。
试验田的成果显而易见。新技术的推广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一些百越部落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甚至有了盈余。这种改变让更多百越人意识到,汉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统治,还有实际的好处。
与此同时,项龙还推动了岭南手工业的发展。他在龙皇岛设立了“技艺工坊”,鼓励百越人与汉人共同制作丝绸、陶器和铁器。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岭南的需求,还通过贸易远销中原,进一步促进了岭南的经济繁荣。
经济与政治的稳定,为文化认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项龙意识到,仅仅依靠制度和经济合作,无法彻底消除百越人与汉人之间的心理隔阂。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编纂一本融合百越与汉人文化的书籍。这本书被命名为《岭南合志》,内容涵盖岭南的历史、地理、风俗以及百越与汉人的优秀传统。
项龙亲自主持了编纂工作。他邀请了一批中原学者与百越长老共同参与,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岭南的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