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说道,“如果我们能让下一代从小接触双方的文化,他们就不会再有偏见。”
赵佗欣然采纳这一提议,亲自下令在苍梧郡和桂林郡分别修建两座学馆。这些学馆不仅教授中原的儒家经典,还特别开设了百越语言与文化的课程,聘请百越长老担任教师。
学馆创立之初,许多百越部落对这一举措表示抗拒。他们担心子弟学习
汉人文化后会忘却自己的根本。项龙特地拜访了几位有影响力的百越贵族,向他们解释学馆的初衷。
“学习
汉人的知识,不是让我们抛弃百越,而是让我们更强大。”项龙耐心地说道,“只有了解对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对话。”
为了缓解百越人的疑虑,项龙在学馆中设立了“百越文化日”,鼓励百越学生通过表演和展示,向汉人学生介绍自己的传统。慢慢地,这些活动成为了学馆的亮点,百越与汉人学生之间也逐渐建立起了友谊。
在政治层面,项龙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他建议赵佗在岭南地区推行“多民族共治制度”,吸纳百越贵族进入郡县的行政管理体系。
“如果让百越人觉得,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就会更加支持我们的统治。”项龙说道。
赵佗采纳了项龙的建议,在苍梧郡和桂林郡分别设立了“部族议事厅”,邀请百越贵族参与地方事务的决策。为了确保汉人与百越之间的平衡,项龙还提出实行“共职制”,即每个重要官职由一名汉人和一名百越人共同担任,分工合作。
这一制度的推行初期,遭到了一些汉人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安排会削弱汉人在岭南的统治权。
“如果我们无法让百越人心甘情愿地配合我们,所谓的统治不过是短暂的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