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坊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发明了许多新型的兵器,连弩的射速更快、威力更强,木牛流马更是解决了粮草运输的难题,大大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在洛川与诸葛亮的共同努力下,逐渐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各项事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此时,天下局势依旧动荡不安,魏国在曹仁与夏侯惇离世后,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军事力量也因内部纷争有所削弱;
吴国则在孙权的统治下,偏安一隅,虽有进取之心,但因担心与魏国两败俱伤,又忌惮蜀汉趁机崛起,种种顾虑之下,始终未能有所大的作为。
诸葛亮与洛川敏锐地察觉到,这是蜀汉北伐的绝佳时机。他们深知,若能把握此次机会,成功北伐,不仅能够实现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还能为蜀汉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于是,二人多次在丞相府密会,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们严肃而坚定的面庞。经过反复商讨与谋划,决定联名上书后主刘禅,请求北伐。
诸葛亮深知此次上书意义重大,他怀着对先帝的忠诚和对蜀汉的责任,伏案数日,挥笔写下了千古名文《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在表中,他回顾了先帝的创业艰辛,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与忠诚,分析了当前的局势,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言辞恳切,情真意切。
在那封洋洋洒洒的奏疏中,诸葛亮与洛川详细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他们指出,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