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内政革新初见成效,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民心所向;军队经过整顿与训练,士气高昂,战斗力大增;而魏国国内局势不稳,正是我军出兵北伐的大好时机。
若此时不北伐,待魏国恢复元气,再想兴复汉室,必将难上加难。
奏疏呈上后,刘禅召集众臣进行商议。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凝重,众臣议论纷纷,各执一词。
有的支持北伐,慷慨陈词,认为这是实现先帝遗愿、重振蜀汉的绝佳机会,此时不战,更待何时;有的则持反对意见,忧心忡忡,担心北伐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失败,蜀汉多年积累的家底将付之东流,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众臣的不同意见,诸葛亮与洛川耐心地进行解释与说服。诸葛亮手捧《出师表》,再次向众臣诵读,他的声音激昂而坚定,一字一句都仿佛带着先帝的期望和蜀汉的未来。
他向众臣分析了当前的天下局势,从魏国的内乱到吴国的观望,从蜀汉的优势到潜在的危机,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洛川则补充说明蜀汉近年来在经济、人才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展示了各项数据和成果报告,强调了北伐的战略意义与紧迫性。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刘禅最终被诸葛亮与洛川的言辞所打动,批准了北伐的请求。
得到刘禅的批准后,诸葛亮与洛川迅速展开了北伐的筹备工作。
他们调兵遣将,根据将领们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安排任务,魏延、关平等将领纷纷领命。
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从行军路线到驻扎地点,从进攻策略到撤退方案,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筹备粮草物资,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确保前线的供应充足。
同时还积极联络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