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考察团的一行人对沙波瓦洛夫的看法都深感认同,对于苏联而言,交通领域的建设确实刻不容缓。
“沙波瓦洛夫同志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根据约瑟夫同志的指示,如今我国应该将国防工业放在发展的首位。”工业部的特罗伊察说道。
“苏联周围群狼环伺,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围追堵截一直都没有放松过,一旦我们出现颓势,毫无疑问,它们就会扑上来狠狠的撕咬伟大祖国。”
“而交通建设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且投资巨大,尤其是在我们苏联这种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更加复杂的地方,花费只会比东非更高。”
“所以,在解决外部危机以前,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都应该给国防工业让位。”
特罗伊察的说法更符合如今苏联高层对局势的判断,192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甚至不到德国的一半,和美国,东非这两个工业大国相比,差的差的更多。
虽然沙俄也给苏联留下了不少家底,但这些工业基本上不能满足苏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就比如煤炭,纺织,钢铁,机械等等传统工业领域,技术落后,产量少,而且工业品质量也比较低下。
在20世纪初的新兴工业领域,苏联更是可以说几乎一片空白,比如电力,化工,汽车,飞机制造等。
反映在农业领域,苏联农业严重依赖人力和畜力,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依旧按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
这是苏联本身工业的发展情况,显然此时的苏联工业能力以及生产力水平,完全无法给予这个新生国家安全感。
特罗伊察说道:“1925年,我国的钢铁产量仅有不到到四百万吨水平,甚至还不如帝俄钢铁产业最巅峰的时期。”
“在主要世界大国里,我国的钢铁产量居然还排在奥匈帝国的后面,甚至比利时这个小国都能紧咬不放。”
在一战和内战期间,苏联(俄国)的工业受到了重创,最低时全国工业甚至不足一战前的百分之二十。
这些年苏联一直都在舔舐伤口,但是整体工业依旧没有完全恢复,就拿钢铁行业来说,很多钢铁厂在内战期间,被国内反动势力破坏。
而即便苏联国内局势稳定后,苏联政府也不可能将这些钢铁厂迅速恢复,因为帝俄时代很多企业的技术来源于国外,而苏联从诞生之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