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巴萨的城市道路上车流如织,虽然已经在达累斯萨拉姆见过这样的壮观景象,苏联考察团人员还是感觉到震撼。
并且他们还注意到蒙巴萨路上的豪车比达累斯萨拉姆更加常见。
其实,苏联人对于豪车本身没有太多概念,因为汽车不管贵贱在苏联都是稀罕物。
卡里莫夫分析着两国的差距说:“虽然我们苏联也有汽车工业,但是和东非的差距过于悬殊,恐怕蒙巴萨一座城市的汽车数量就能够轻易超过我们全国。”
面对卡里莫夫的感叹,苏联工业部的同志对本国工业数据倒是比较门清。
工业部的谢尔达尔说:“我对于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还是有一些有些了解的,目前我国全部汽车数量都不到四万辆,年产量更是不足二百辆。”
“实际上早在1902年,那时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第一台国产汽油车,由圣彼得堡,也就是现在列宁格勒的福莱泽制造厂制造,但是这辆车可以说是手工打造,无法做到大规模量产。”
“后来,到了1909年左右,俄罗斯—波罗的海车辆厂才成为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汽车生产厂,但产量最高的时候,也就才六百辆。”
“这个产量还是因为世界大战时期,帝俄政府因为军队所需,用订单堆砌起来的,我国的汽车还是依赖进口为主。”
“虽然在帝俄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相关产业,但是,绝大部分零部件完全依赖进口,比如发动机,轴承,轮胎等等。”
“而东非的汽车工业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比较发达,毫不客气的说,在这个领域东非领先我们五十年也不为过。”
如今苏联的汽车产量比沙俄时期还大幅度下降,每年仅有不到二百辆规模,这已经是如今苏联汽车工业的极限。
苏联汽车工业本身家底就薄,毕竟帝俄时代,俄国也仅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厂。
而且这家汽车厂在被苏联接手后,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就比如原本的外国零部件供应商,因为苏联成立的原因撕毁供应合同。
这让许多重要零部件,无法获取,而苏联本身重工业不发达,无法生产本国替代品。
并且,除了材料和零件问题以外,外资还撤走了原本的技术支持,同时帝俄本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汽车产业专家和工程师,也因为苏联的原因外逃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