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定向培养需要的人才,然后在里面选拔,难道还选不出又贤又能?
以前的问题是,如果只是招募能人,你能看到他写文章就知道他有没有能力,但是看不到他的道德。
如果选贤,各地官员推举的‘贤人’,应该是贤的,毕竟他们也害怕自己丢了乌纱帽,所以不敢选太离谱的。
但是这些人有能吗?
那一群人在一起,都有贤,官员推举来的是能人,还是亲人?
用屁股想都知道是亲人。
这岂不是等于皇帝不在任用自己亲近的人,而任用官员们亲近的人?
这是什么逻辑?
为什么董仲舒能说服刘彻?真以为是因为刘彻需要董仲舒的这点政策?政策刘彻都知道了,直接用就好了,干嘛要给董仲舒好处?
实际上是因为,儒家本来就讲究道德,所以,在儒家内部选能,就等于他们都被教育过‘贤’了,要比直接选能,要好那么一丁点。
但是,培养人才就不一样了。
霍海:“选贤,不一定不能有能。只要我们建立官学,让全民所有的小孩,小时候读小学,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自然而然可以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既培养能,又培养贤!”
文翁:“贤真的是可以培养的吗?”
文翁自己选学生都是先选德,然后再教育。
但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