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门.古根汉美术馆(solomonr.guggenheimmuseum)内的后印象派大展。在看展前,我走到了美术馆旁一间人声鼎沸的早午餐店觅食。落座后一位跟我比肩邻坐的老太太跟我聊起天来。她问说:「你现在是学生吗?」我回说:「对,之前工作一阵子之后又回来当学生。」她接着问:「你是学什么的?」我说:「在parsons学服装设计。」她说:「那是一间好学校。你之前的工作也是服装艺术相关吗?」我回了她的问题说:「不是,我之前在岛屿担任工程师。」她说:「很特别的经歷。左脑和右脑都有开发过。」我微笑以对。之后她的朋友加入,我就没再跟她聊下去了。吃完早午餐走到外面,大片大片阳光如金黄稻穗般洒落,微风徐徐,气温宜人。我还是贪恋春天纽约的户外,在外面逗留了一会儿才进到美术馆里。古根汉美术馆的内部与外部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外部看,它像是一个巨大的蛹被结成一半。从内部看,蛹里面孕育着伟大的人类创作。没有楼梯,观者就顺着平缓的坡道缓缓向上,艺术品就陈列在坡道的一侧供人一路观赏。
\n
今天主要的目的是要来看几张毕卡索的画。作为一个创作者,毕卡索可以说是在近代艺术史里一个典范级的标竿。他从小受到最好的古典绘画教育,但他并没有死在古典里,他反而去颠覆古典。从一开始的蓝色时期到后来的新古典风格,他每一个阶段创作的中心思想都是环绕在如何颠覆上一个阶段的自己。不断地质疑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始终不让自己陷在原地踏步的悲剧里,一直往前走。古典的绘画教育讲究的是从文艺復兴奠定下来的严格的光影变化(chiaroscuro)与彻底的透视分析(perspective)。因此,画家必须把自己的绘画功力练到画什么像什么。但之后由于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画得再像都不可能比照相机所照下的相片来得写实。因此,有些画家开始重新寻找自己作为一位画家在歷史里的定位,毕卡索就是其中一位。从蓝色时期开始,他画中的人物开始变得写意。一位母亲用巨大不写实的手紧紧环抱着她心爱的孩子。虽然颠覆了解剖学,但完全对了。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呵护就是要用这么大的手去环抱着他。毕卡索是少数在绘画市场里不会把自己搞烂的画家。蓝色时期的作品受到巴黎富裕阶级的追捧,大批大批的买家争先恐后地想要入手一件毕卡索蓝色时期的画作。但他自己知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绝对是死路一条。他转而去画其它题材,永远回到人的原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