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就比如现在的情况,孟繁岐准备公布自己的预印本,《基于DreamNet的生成式对抗网络》。
即便他选择匿名,又有谁会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会是谁呢?
DreamNet现在的细节没有任何信息公布,除了他还能有谁做到在这个时候发布这篇基于DreamNet的论文?
同理,后世AI技术逐渐向大模型发展,动辄几百上千块GPU。很多时候只看用了几张卡,用了谁家的独有大数据,看看内容就能猜到是哪家公司的哪个研究组了。
其他人想做也没那个资源,没那个能力。
既然是多此一举,孟繁岐自然不会做这样无聊的事情。
“此时此刻,我最怕的就是别人认不出我,又何必匿名呢?”
如此想着,孟繁岐便将这篇论文公布在了arxiv网站上。至于CVPR会议的人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双盲审稿原则,就不在他在意的范围之内了。
arxiv是一个开放的学术预印本存储网站,是一种现代的分享研究成果的方式。
起初是因为某些基础学科审稿实在太久了,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有的论文可能几个月都找不到人来读,根本没有人看得懂。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会考虑把一个比较草稿的版本,或者干脆就是最终版本直接放到arxiv这个公开平台上来。
这样可以促进交流和学科的发展速度,也是一种证明自己研究结果是何时得到的证据。
后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