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胎压传感器数据显示达到了工况温度,可是外部橡胶融化没达标。”
听到泽野弘树的回答,陈向北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石头胎”三个字。
方程式赛车的数十年历史中,轮胎供应商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叫出名字的世界顶级品牌,诸如米其林、普利司通、倍耐力等等,都曾为f1赛事提供过轮胎支持。
每一家轮胎供应商使用的技术跟配方不同,自然就会导致轮胎的性能出现差异。
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出现在“软硬度”上面。
赛事轮胎跟民用轮胎不同,侧重点并不一定放在寿命跟耐磨上面,相反更注重于升温跟抓地力。
但轮胎供应商赞助f1赛事,为的就是给自己品牌打响知名度,从而扩张民用市场的占有率,那么使用寿命跟耐磨性这两点就至关重要。
特别在05年f1出现了著名的“轮胎门”,当时的供应商米其林材料配方偏软,爆胎率显著提升威胁到了车手的生命安全,直接导致了七支车队宣布美国站罢赛。
于是乎轮胎供应商一方面汲取教训,另外一方面为了市场份额,材料配方变得越来越“硬”,就出现了这种橡胶融化速度很慢的“石头胎”。
有些新车迷得知“石头胎”的特性,会认为轮胎硬点耐磨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意味着使用寿命长不用进站换胎,从而能节省停站的时间。
事实上方程式赛事的轮胎寿命,不仅仅看橡胶的耐磨度,还得看轮胎内部的空气温度,要是内部过热的同样会大幅度增加爆胎的风险!
25年f1巴林站红牛车队就遭遇了这种困境,两辆赛车使用白胎(硬胎)想着就是高温耐磨寿命长。
结果万万没想到,胎温过热持续爆表,轮胎橡胶的抓地力却堪称冰面,两种看起来似乎完全不搭极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