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描写和其参考的《旧唐书》等进行比对,发现——
\n
这里边写起来还真的大有门道,曲笔、篡改、断章取义、驴头接马嘴等各种小技巧都用上。
\n
举个例子,有一个叫庞相寿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被罚除去官职。可这个人还有再入官场的心思,他就再次找到李世民,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李世民被其感动,答应他让他官复原职。
\n
这时,魏征,李世民的头号谏臣,立刻表明了他的不满,他认为这时这时不负责任的行为,庞相寿既然犯了罪就理应受到责罚,不应该靠打感情牌就超越法律条文。
\n
李世民从善如流,依照魏征的意见驳回了庞相寿的请求,至于庞相寿,他赏赐了他一些财物。
\n
以上都是前置小故事,接下来的才是《贞观之治》的小心思。
\n
《贞观之治》记载道,此人拒绝了李世民的赏赐,流泪而去。
\n
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是:“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n
你品一下,这个意味是不是完全不同了。
\n
按照《贞观之治》的写法,李世民就是在教化贪官知罪,而庞相寿拒绝了李世民的馈赠也表明他有所反思,在向着清正廉洁转变。而按《资治通鉴》的意思可就不一样了,这小子是一点儿没反省,拿着赏赐其实并不满意,想到自己没能官复原职难过地都哭了。
\n
说起来也没改几个字,但是这笔下的含义就完全变了。
\n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的过错,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为了保存历史条目而写就的著作。
\n
回到这本书书写的起因和作者身上,就可以发现,《贞观政要》的编纂,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为最高领导人写就的一本政治著作,这更像是一本贞观年间的政治思想指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