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再到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这个最愿意给李世民说真话的人一走,加上政局逐渐稳定,那种清明之风更是急转直下了。
\n
综合来看,唐太宗执政期间,总体是培养了一种良好的风尚,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也完成了统一,一定要找出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那就是后来在继承人的选择,和出征高句丽上有一些争议。
\n
有人将唐太宗和隋炀帝作比较,认为唐太宗幸而是活得不算久,如果在2给他几年,也有可能会出现隋炀帝那样的大乱。
\n
主播不太认可这种说法,唐太宗是一个知道反思自我,寻找问题的人,后期虽然不可避免地犯了历代君主修缮宫殿,讨伐远征的老毛病,但是他是明确地认识到其中错误的,唐太宗会及时修正高句丽的出征策略,而隋炀帝则是在对高句丽的征伐上一意孤行,不听劝告。
\n
同时,隋炀帝失了人心,不能团结好关陇集团、江南氏族和山东氏族集团。唐太宗就做得很好,他和臣子们相处融洽。
\n
再说回高句丽的问题上,我们也不能对此抱着一种全盘否定和嘲笑的态度。
\n
首先,李世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任期内解决这个未来的祸患,给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一个更完美的大唐。
\n
而在实际的攻打过程中,唐军不断地总结经验,灵活改变作战方略。即便是广为诟病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其实也不是输了。
\n
与之相反,其实这是一场漂漂亮亮的胜仗,唐军缴获了三万匹马,五万头牛,粮食更是有十万石之多。
\n
李世民说自己这一次亲政是失败的,其实是没能把高句丽彻底地、全部地给打下来的意思。大概就是优等生考了九十分,这其实已经是高分了,但是他还不满,想要追求满分,并未自己没有得到满分而感到叹惋。
\n
后来也是及时地在冬天来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