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撤军,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针对了后续的新计划。
\n
除了高句丽外,李世民还谣传有一个“污点”。
\n
这是来源于《资治通鉴》的说法,大意是说李世民是第一个公开看记录自己的史记的皇帝。
\n
但是这一段在新旧唐书中都没有记载。司马光距离李世民的年代也过来三百年,这一部分描写的来源没有其他史料互相佐证,其真实性难以考证。
\n
而且看了也未必会作修改,你想想历朝历代担任史官的都是些什么人啊,比的就是谁更有骨气,有司马迁这样受宫刑的,有不愿意避讳以至于丢了性命的,个个都是浑身上下只剩骨气的贤臣。改?不改!
\n
再说,李世民会是一个修改历史的人?按理说他登基前和李建成李元吉的争端不好看吧,可是所有这些,他都坦坦荡荡地要求写进史书,没有要求修改。
\n
不知怎么会被讹传为他是一个修改历史、心胸狭窄之人,这与我们在信史中解读出的人物形象完全不同。
\n
再说到最后一个,这也是唐太宗本人心中最深沉的伤疤。
\n
那就是他的儿子们争夺皇位时的一系列争端,和太子李承乾的衰败。
\n
也许是命运的馈赠早已标定了价格,也许是在李渊和李世民这一辈的交接上就没有做好表率,上一代人的争端在下一代的身上几乎是重新演绎了一遍,令人唏嘘。】
\n
天幕这一段内容的信息量之大,李世民也顾不上什么形象,他向李渊报告一声后,便匆匆从案几上取了笔墨纸砚,匆匆摘录这天幕的内容。
\n
李渊、长孙皇后、魏征的死期、高句丽的战况……这都是重中之重的讯息,一个都不能放过。
\n
李世民强压下心中因观音婢之死的预告而带来的悲伤,在宣纸上笔走龙蛇,记录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