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中国北方正处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刚刚灭掉代国,年仅6岁的拓跋珪作为代国王室后裔,险些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前秦皇帝苻坚原本打算将拓跋珪迁至长安,但在大臣的建议下,将其留在家乡。
然而,拓跋珪的生活并未因此变得安稳。当时,代国的部分领地由独孤部族的刘库仁掌管,拓跋珪在母亲贺氏的带领下,寄居于独孤部,并与其他代国旧臣一同处于刘库仁的统领之下。尽管刘库仁仍以旧礼仪侍奉拓跋珪母子,但他们的处境依然凶险无比。
公元383年,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展开淝水之战,前秦号称80万的大军惨败而归,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曾经的部落政权纷纷复国,刘库仁在对抗后燕期间战死,拓跋珪失去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刘库仁的死让拓跋珪的处境更加危险,野心家们开始蠢蠢欲动,拓跋珪作为代国王室后裔,自然成为众矢之的。首当其冲的是刘库仁的侄子刘显。
两年后,刘显杀死了接管父亲势力的叔父,并预谋杀害拓跋珪以自立为王。
幸运的是,此事被刘显的手下泄露,拓跋珪在母亲的帮助下逃往母族贺兰部。然而,他的舅舅贺兰部首领贺染干也曾多次试图杀害他,幸好有人告密,拓跋珪才得以幸免。
公元386年2月,15岁的拓跋珪在支持者的拥护下复立为代王,同年5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以代国的盛乐为都城。
然而,拓跋珪所面临的局势依然内忧外患。他的叔父拓跋觚为了争夺王位,勾结刘显,导致北魏内部政权动荡不安。
时,北魏外部四面环敌,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拓跋珪与后燕结盟并获得了战略援助。
同年10月,拓跋珪的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