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四婆闲不住,还想过来烧火,被姜青禾劝住了,让她老人家安心等着吃。
论做面食,姜青禾手艺没得说,谁要是在大伯家的面馆做三年免费帮工,也能学一手。
凌晨起来和面,胳膊还没擀面杖粗,站在台阶上揉面,抻面总不使上劲还挨打的日子。
姜青禾好像忘了,她只记得自己做的头一碗面,光素面,浇了一勺清汤依旧鲜美的滋味。
她感慨,虽然她大伯为人又抠搜又不要脸,可做面的手艺却传遍了十里八乡。她揉面、抻面的姿势深得他真传,眼下没有酵母,光凭从四婆家薅来的酵头子也能做出碗筋道的拌面。
这里发面的引子有两种,一种用糟子,黄米碾碎,再蒸熟做圆做饼晾干,能保存很久,去远路的时候就很实用了。
另外一种就是酵头子,四婆用的是上次发面留下来的,得用温水泡开,换好几遍水后,掺点面粉等它发酵。
大热天发酵三个时辰差不多,冷的话得等上一整个白天,心急的吃不了这口面。
其实一般做面条是不用发酵的,只用清水和面就好了。但是这里的面硬,死面做出来的面条也筋道,但不好消化。
尤其是不适合蔓蔓这种年纪小的吃,四婆上了年纪胃不好也少吃。
发酵后的面条只要酵头不放多,再加点盐,揉出来很顺滑也很筋道,不会浑汤。
和好的面糊还要加点碱,碱这玩意在这地不缺,毕竟除了荒田最多就是盐碱地。
塞北的面食很多,臊子面、羊肉扯面、牛肉拉面等,无奈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