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萧徽瞥他,好笑道:“你这说话的谦虚劲儿,可和笔下文字全然不同。”
\n
狄昭昭疑惑:“哪里不同?”
\n
“你这字里行间意气飞扬,英气勃发,哪有嘴上说的这么谦虚?”
\n
此刻闲聊着的师徒俩,不知道约莫半月后,封闭的贡院内,也有阅卷官说出了同样的话。
\n
“何等文章如此出挑,让诸位都记忆深刻?”主考官杜成秋问着,伸手从面前十份答卷中,取出好几名阅卷官推荐的一份。
\n
他面前的那名官员,正襟危坐应道:“此文章着实大胆敢写,切入角度宏大,谈我朝疆域,谈诸军奋勇,言及国有危难四方众志。其辞恢弘滔滔乎如黄河之水奔涌而来,细处又不失情理,通阅全场,再无第二人胆敢如此着墨,当真是壮志凌云写春秋,意气风发绘宏图。”
\n
主考官有些惊讶地抬了抬眼皮。
\n
他略略点头,又看向下一位:“童大夫也如此认为?”
\n
被问的童大夫点头表示赞同:“文词更优、意义更深的不是没有,但那种字里行间透出的气魄和文骨,实在让人震撼,看过之后,再看旁的总感觉少了些滋味。”
\n
“不仅如此,”又有一位阅卷官出声,“不仅笔力浩荡豪迈,可见其胸怀壮志。落眼细微处,用典多且精,还每每有出人意料之巧思、可谓博古通今,此学子的见识、才学也是一等一的。”
\n
经他这一说,阅卷官们顿时想起来了,为什么唯独这份答卷,印象最深刻——因为他们被迫慢下来了。
\n
在成千上万份答卷里,针对同样的题目作答,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新意?考生所思所想,又有几人能超越阅卷官的知识范畴?
\n
故而大多数答卷,飞快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