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求成;下不合机缘,说话做事总是对不上时机和节拍,如果最终落得个有缘无分,也是咎由自取”,W总说道。
“我明白了,是我操之过急了。目前宁致远的事情还没有尘埃落定,各方势力都还波诡云谲、暗流涌动,我应该对这方面的事情避而不谈,最起码要保持表面上的风平浪静,而不是把这潭水再搅浑,否则,会给人趁水摸鱼的机会”,子公司总经理懊悔道。
“你们一直都有想要为集团做事的心,我是知道的。你跟了我这么久,无论大事小事,我都是放手让你去干的。干得好,该赏就赏;干得不好,我也很少去罚。为什么?首先集团有这个底气,我对手下的人也有这个底气,只要我胸中有丘壑,就不怕你们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捅娄子,没有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是做不了管理者的。
再者,你也是做管理的,我之前在跟你们做培训的时候,关于对手下是该赏该罚的问题上,让你们去看苏轼的《行赏忠厚之至论》,你来跟我说说”,W总说道。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应礼部试而写的文章。此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苏轼在考场上三易其稿,闻述了以仁治国、审刑慎罚的思想,指出君王要深爱百姓、探切地替百姓粗忧,要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
要做到赏罚分明,赏是为推广愿泽。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如此则有正向激励;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不要为罚而罚,处罚他之余,要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
要“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在执行上学赏过勿罚过。当可赏可不赏的时候。赏的意义并不大。可罚可不罚的时候,罚就超出义法“。子公司总经理一本正经的回答道。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把学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