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父母对孩子说“早上七点吃早饭”,这就是“修”,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可以直接照做的教条。
但父母对孩子说“饿了要吃饭”,这就是“悟”,不能直接照做,只能领悟这句话的意思后,才可以判断自己几点吃早饭。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在“修”,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大雷音寺”,按照目标前进。
但最后取得却是空白经书,直到有所“悟”,才得了真经。
“修”很重要,但又没那么重要。
可“修”的都是有具体目标的教条,而任何教条都无法使人达到究极解脱,无法得到“真经”。
所以傅源又说:“真经,可悟不可修,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如果一个人“性”不够,就需要“修”,遵守前人制定的教条,在遵行的过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性”,这就是“以行制性”。
而“性”足够的人,则是按照自己的“性”来制定教条,来认知自己的行动,这就是“以性施行”。
马仙洪哂笑,道:“若真如此,岂非人人都是圣人?正因能觉悟者极少,所以我才会提出“有教无类”。”
傅源反问道:“你教了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并没有教,你只是在施舍!”
马仙洪一指四周:“那这些人算什么?”
傅源正色道:“只是破戒后的狼吞虎咽罢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