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生情愫结为连理。后王富春生于邵州,因此并不算陵江县人。王富春天资聪颖加上自幼在父亲教导下学习认字识药,因此每次随母亲回娘家时乡邻莫不惊奇于他小小年纪便学识渊博。启蒙后,他母亲便在其父安排下带他去潭州府州学就学。
在王富春十五岁时其父夜间出诊行山路不慎跌落山涧离世,一年后他母亲因悲伤过度旧病复发也离世而去,此后不久他的叔伯等人便瓜分了王富春家在邵州不多的田产。不得已,王富春只得托人送信与黄草里乡的姨母也就是王长贵的母亲寻求帮助。王长贵母亲在丈夫去世后打理县里铺面每月也赚到不少银钱,加上王长贵不喜读书、王富春已考取秀才将来极有可能考中举人而入仕,于亲情于俗理王长贵母亲都是不吝钱财支助王富春在潭州府的学业和生活,甚至于身染重病因后怕王长贵坐吃山空还把售卖了铺面的银钱分成两份,一份交由王叔夫妻嘱他们照看好王长贵,一份交与王富春让他安心参加会试。
再之后王富春经过会试、殿试最终位列二甲第三名。与他表弟王长贵一样他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不同的是他没有旁人的照顾,家产被夺、孤身一人求学于潭州,既要寒窗苦读又要面对异乡的市井百态。幸得他姨母足以银钱接济方得金榜题名。正所谓世事如炉铸人心,在潭州府苦读的这些年月让王富春深谙世情百态,无论是市集酒肆的迎来送往还是官场士林的酬酢应对,他言行举止都如宦海沉浮多年官吏、久历江湖的的商人一般老道,完全不似寻常而立之前初入仕途的儒生。在留京任大理评事的五年中,他除了实心任事之外还多方结交同年,凭着早年父亲教他的一些初浅医术和留下来的土方子还时常出入街巷、药房替人把脉看病。
由此无论是同年、上司还是在京城里对他都交口称赞。原本三年期到吏部要外放他去扬州,却不知道为何尚书省以户部缺员甚急为由将他充调到户部度支司,又过两年后直接外放到了陵江县任知县。
到任后王富春也不知用了什么手段给县里积了不少银钱,于是便开始修路筑桥、开街市、起码头,水陆商路都通畅后客商往来不绝陵江县慢慢的繁茂了起来,县里老百姓靠着往来商客或到县里帮工、或售卖土产也大多生计无忧,遇到灾荒岁月县里有粮米赈济还有以工代赈,所以陵江百姓生活也算安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