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念,偏生记性惊人。近三年奏折能一字不差复述,五年内的也能道出梗概。这般“活典籍”本是入中枢做舍人的上佳人选,却因淡泊名利反被埋没。
亏得老爷子慧眼识珠,才将他调出京城历练。
想来也是,整日批阅天下政务,眼界格局自非寻常官吏可比,不过缺些地方实务罢了。加之他不争权柄,治事反倒稳妥,这些年政绩斐然,连年升迁。此番坐镇太原稳住北方,当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正思忖间,杨炯抓住褚安民手臂,沉声道:“闻说师兄一到任,便将太原官场整顿了个遍?”
“哪算得上整顿!”褚安民抚须笑道,眼中闪过锋芒,“前任知府调离后,底下人只知争权夺利。这边境之地靠着贸易,又有乘丰速运襄助,便是不及江南富府,也不该闹到时有饿死人的地步。
那些官商勾结、鱼肉乡里的蛀虫,我索性摘了几颗脑袋,借着新政由头裁撤些冗员。如今太原府已清清爽爽,只等师弟这尊‘财神爷’来添把火呢。”
杨炯无奈一笑,望着这比老爷子还年长几岁的师兄,打趣道:“我的好师兄呀!我这刚踏入太原地界,饭都没吃上一口,倒先成了‘肥羊’。”
“哎呀,你瞧我这记性!老糊涂了,该打该打!”褚安民一拍额头,忙不迭拽着杨炯便走,“府衙早备下接风宴,咱们边吃边叙旧!”
说罢,竟似比年轻人还心急几分。
杨炯含笑连摆双手,旋即敛了笑意,正色道:“师兄与我何须这般客套?眼下长安波谲云诡,我还须星夜赶回料理事务。至于振兴太原一事,师兄尽可宽心。”
说着,杨炯抬手遥指北方,目光灼灼:“如今既由师兄主政,我正打算打通北上纺织商路。往后太原必成大华商贸首站,届时需招募大量人手,不出数年,定能跻身富裕州府之列。”
“妙极!妙极!”褚安民抚掌而笑,眉间愁云尽散,“辽地金地乱象频生,太原乃是边境重镇,若没了商贸进项,我可真是坐不安稳了!”
杨炯闻言神色一凛,压低声音道:“师兄可知‘稚子怀金过闹市’的典故?太原富则富矣,难免招歹人觊觎。日后我会从西夏旧地调遣精兵驻守,裁撤厢兵改用禁军。这军营选址、防线构筑,往后皆是治府的头等大事。”
褚安民深深望他一眼,忽而长叹:“你但能助我富民,其余诸事,我一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