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这家的人不识趣,不懂得眉眼高低,等待他的就是各种恐怖的刑罚,等到遭不住了,还是得乖乖送钱来。
即便是再有钱的商人,经过这么几次折腾,也会很快返贫。
这就是封建社会制度之下,商人的真实处境,富而不贵,社会地位极低,最后只能沦为官老爷的提款机。
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很多贪官的十万雪花银,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
贪污只占一小部分,敲诈勒索、威逼利诱,巧立罪名,逼迫交钱才是真正的收入大头。
当然,这些当官的,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对当地的富户下手,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户人家没有人科举入仕。
若是家里有人读书,哪怕只有一个举人,官府的人也不敢这般肆无忌惮。
正因如此,很多商人发迹之后,才会不惜一切培养家里的人科举入仕,也好保护自家财富不被贪官污吏搜刮殆尽。
然而,很多朝代为了防止官商勾结,动摇国本,严禁商人的子孙参加科举考试。
其实,对商人管束最严格的就是明朝。
朱元璋痛恨商人不事生产,却掠夺走了社会大量的财富,不仅不许商人的子孙科举入仕,还将商人打入贱籍。
明朝户籍制度严格,将人分为良籍和贱籍,商人属于贱籍,与戏子、娼妓等同。
万万没想到,与大明毗邻的大虞,居然不歧视商人,更不限制商人子女考公做官。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