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增加北地风俗,比如衣服帐篷毛绒绒的边缘,以增趣味。
\n
荀柔相信,若是自己什么都不做,可能在几天愉快交流过后,什么也落不了实地,就被礼送南归。
\n
他不可能久留幽州,刘备当然知道。
\n
长安对幽州鞭长莫及,刘备当然也知道。
\n
哪怕一时定下契约,到需要时候,就能找到一个理由打破。
\n
在这一点上,大概是刘备与曹操,最大不同。
\n
这一路,荀柔将刘备取得幽州的过程,反复想了一遍又一遍。
\n
刘玄德固然“顺势而为”,可是也非全无破绽。
\n
刘虞攻打公孙瓒,刘虞胜公孙瓒,刘虞与公孙瓒和谈,公孙瓒反杀刘虞,刘备为刘虞报仇。
\n
事实上,从整个行动链一起看,很容易能看出刘备在其中因势利导、煽风点火、隔岸观火、黄雀在后的意图。
\n
刘备并非刘虞谋主,乱世之中,这些作为并不算什么,相反,几乎足以证明,刘备是个有道德底线的人。
\n
幽州混乱非一日,刘备积累也非一时,然而却一直忍耐,到刘虞犯蠢无可挽回,才终于而动。
\n
荀柔自忖,若自己与刘备一般情况,未必有一样的耐心。
\n
这样一个人,有野心,远离长安,如何能让人放心。
\n
“当年公孙瓒忽而犯上,攻容丘侯府,灭其满门,赵将军见而不忍,故怀侯之幼子出奔青州,投家兄府,尔来二年有余。”荀柔向刘备道。
\n
赵云今日也在帐中,随荀柔示意,起身来到堂中,向刘备拱手见礼。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