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财力,成为了秦武重要的政治筹码。它不仅能支持奋武军的庞大开销(粮饷、军械、抚恤),更能通过各种隐秘渠道,影响朝堂上的势力分布。
在京城,大吴皇帝和皇族内部,面对秦武军功、财力双重膨胀的现实,陷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重的分歧。
一方面,秦武是力挽狂澜、安定北疆的功臣,他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皇室的威望,稳固了岌岌可危的北疆防线,让皇帝在面对臣民时有了骄傲的资本。镇北的乌戎威胁基本解除,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渴望的政绩。
但另一方面,秦武所展现出的实力和对朝廷的相对独立性,又让皇族深感不安。他不仅手握一支装备精良、战力强悍的军队,更掌控着一条源源不断产生巨额财富的商业链条。他不像传统的边疆大将那样依赖朝廷的拨款和粮饷,他的根基在秦家湾,他的军队能自给自足甚至对外输出物资。这种军权与财权的高度统一,在一个藩镇割据频发的时代,无疑是对皇权的巨大挑战。
皇族内部,有的主张顺势而为,给予秦武重赏,册封高位,承认其在北疆的统治地位,以此换取北疆长久的安定。他们认为,与其强行压制惹得对方狗急跳墙,不如给个名分,拉拢他、利用他,共同抵御可能出现的其他威胁。
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以钟离为代表的传统权臣和对皇权高度集中的保守派,则坚决主张对秦武进行打压。他们认为秦武已形同藩王,若不趁其羽翼未丰时剪除,日后必成尾大不掉之势,甚至威胁到皇朝根基。他们鼓吹要将秦武调回京城,剥夺其兵权,收回其财富,将奋武军拆散整编。
大吴皇帝在两种声音之间摇摆不定。他既需要秦武这样的将领镇守边疆,又忌惮秦武的崛起。他既想收回秦武的财权和军权,又害怕逼反这位年轻的将军。钟离等人的弹劾和污蔑虽无法撼动秦武的功绩,却成功地在皇帝心中种下了猜疑的种子。
朝堂之上,论功行赏的议题被反复讨论,却迟迟没有定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