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法律文本必需借助汉字词来提升精确性,对吧?
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既得利益阶层对普通民众进行的教育隔离,韩国的普通百姓,完全没有能力培养孩子的汉语书写能力,导致寒门学子根本不可能进入法律、学术、金融等高收入高地位行业,极具加重了韩国社会的阶层固化。
这真的很可悲。
再次,纯韩文书写削弱了与古典文献的联接性。
贵国的普通青年读不了史书,建立不了史观,历史文化的断层风险正在急剧升高,前几天我在日本,还看到一篇疾呼此事的文章,这也让我对贵国的文化混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诸君,我现在仅从交流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见解,仅供各位思考——
语言和文字不只是用来满足日常交流的工具,往上一层,它是文化的核心,再再拔高,它是民族精神的基点。
如果感觉‘民族精神’这个词不易理解,那么可以简单试想一下——有两个3岁的孩子,他们在同样的外部变量中成长到18岁。
其中一个学习并使用复杂的语言系统去理解世界。
另外一个,使用简单的拼音去理解世界。
如此塑造出来的思维能力,差距会有多大?
而这甚至不是重点,真正导致精神内核截然不同的要素是——使用中文的孩子,不用刻意去学,在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的与文明源头共鸣。
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在18岁,甚至是30岁之前,这种共鸣没有任何意义。
但在人到中年的某个瞬间,他很可能忽然间意识到自己的根在哪里,血脉由来,魂归于何处,进而懂得了‘终不似少年游’和‘悠悠苍天何薄于我’,最终成为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民族分母。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