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提交最后通牒。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当天夜间,德军侵犯卢森堡以夺取西线部队运输和补给所需的铁路。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晨,在事先发出最后通牒后。德国通知比利时,为了“安全”目的,德军将开进这个小国。阿尔贝国王呼吁援助;同德国、法国、奥地利、匈牙利和俄国一起尊重比利时中立的英国,则谋求各方的保证能够兑现。德国首相莫里茨?冯?贝蒂曼-雷尔韦格,“一位和蔼可亲但软弱无力的人”,对于伦敦将不惜为“一片废纸”而战,仅仅表示惊讶。
1914年8月4日午夜,英国参加了这场正在扩大的冲突。
就这样,一场大灾难开始了,按福洛顿的格雷子爵(他的光荣日子已经结束)的说法:“全欧洲的灯就要熄灭了;在我们有生之年,将再也看不到它们重放光明。”
阿尔弗雷德?冯?史里芬伯爵于80高龄去世,时隔大战爆发不到两年。但是,他的精神指引着德军在西线的最初几个回合先机制敌。他的临终遗言是1914年8-9月德国战略的集中体现。
盛传他说过这样的话:“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确保右翼强大就行”。
由冯?史里芬(他在赫尔默特?冯?毛奇之前任总参谋长)制定并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史里芬计划,设想两线同时作战。该计划预定战争爆发时,尽最大可能集中德国主力和全部精锐部队于西线,在东线则由相对少量的后备部队对付动员缓慢的俄国人。在西线,德国指望以己方右翼实施的或者说从西面迂回法军的一次强大攻势,将导致围歼法国各集团军,一战而胜。史里芬认为,越过德国边境直接进攻从贝尔福到凡尔登一线的法国要塞防御体系难以奏效(他认为那“几乎是坚不可摧的”)。于是,他的计划的关键是通过比利时和荷兰东南部,对法国防御体系实施深远的侧翼大迂回(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样)。德国军队的“强大右翼”将在一连串的翼侧运动中“穷追敌人”,继而像一把长柄大镰刀那样向巴黎以西和以南横扫,包围法国各集团军,把它们消灭在自己的防御工事和瑞士边界一带。
史里芬懂得法国的作战思想是同不顾一切的进攻相结合的,他预期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