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依托矿产开采以及金属加工产业而存在,虽然也是个大农业区,但并不足以满足新西伯利亚周围的日常所需。
尤其是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物资越来越紧张,离开欧俄有一段距离的新西伯利亚似乎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这里充斥着剥削、抢掠与仇杀,治安状况差到了极点。
幸好中国人没有成为奸商,他们负担起了日常物资的需求,始终维持着物价水平的平稳缓慢的爬升,并且中国人还帮助当地维持治安。
中国商队自身的护卫力量能够帮助地方上尽可能的杜绝一切恶性行为,但是,他们无法阻挡地方上的那些官老爷们的剥削,这与中国商人无关。
以战争的名义,这些国家的蛀虫,正在加速祸害西伯利亚。
从乌拉尔山到新西伯利亚,甚至是被中国所占据的伊尔库兹克,曾经是所有欧俄贫民充满向往的地方。
世界大战前夕的西伯利亚社会形势较欧俄地区相对稳定。农民境况并不十分悲惨,土地的争端也不很严峻。工业化规模较小,工人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上由于中间势力的存在使党派斗争并不尖锐。正如一位前苏联作家描述的那样:“如果十月革命没有在俄中心地带爆发,那么数十年之内西伯利亚不会有革命”。
西伯利亚苏维埃政权与欧俄相比力量薄弱,影响较小。由于西伯利亚特殊的地理位置
,远离中心地区,接受的革命宣传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不高。例如社会革命党人在农民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大部分农民还相信立宪会议的人民性。再者由于缺乏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优秀的革命领袖,缺乏稳固的宣传革命的阵地和舆论工具,西伯利亚的布尔什维克很难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以至制定了不合实际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反革命势力十分强大,西伯利亚布尔什维克不仅要同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崩得分子做斗争,还要同地方割据势力相抗衡,建立苏维埃的过程是十分缓慢和艰难。
高尔夫兄弟拉起了五万多人的矿工与农民,树起了起义的大旗,并没有在实质上带动西伯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