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王忠嗣离间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让他们攻击乌苏米施可汗,王忠嗣乘机进攻突厥叶护部落的右翼,大胜而归。”
“之后,突厥西叶护部落向唐朝投降,王忠嗣因功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
“天宝二年,王忠嗣又率兵大破怒皆及突厥部众,从此塞外安定,各部落民众不敢再进犯唐朝。”
“第二年,突厥九姓拔悉密叶护等斩杀乌苏米施可汗,并且把他的头颅送到京师。”
“天宝四年,王忠嗣被加授为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同年五月,封爵为清源县公。”
“王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但担任节度使之后,反而持重沉稳,以安定边疆为己任。”
“他认为身为大将,应该安抚好军队,不能为了建功立业而让士兵过于疲劳。”
“因此他平素只是训练士兵,饲养战马。”
“军中将士都想作战立功,他就常派人前往敌人军中刺探军情,再抓住战机以奇兵袭击,每战必胜。”
“每次出兵,他都要求士兵在弓箭、兵器上刻有名字,战后如有遗失则治罪。”
“因此士兵相互监督,全军武器军备充实,井井有条。”
“从朔方郡到云中郡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他的军队在要害处开拓旧城,或修筑新城,把疆土拓展数百里;”
苏轼:王忠嗣,初名王训,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