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照顾到位?会不会顾此失彼?”
问题很实际,也很尖锐。
武修文定了定神,强迫自己将医院那盏红灯从脑海里暂时屏蔽。
“谢谢王老师的提问,”他语速平稳下来,带着实践打磨出的笃定,“我的做法是‘抓中间,促两头,巧借力’。核心知识点,必须面向全体,确保底线;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设计‘挑战岛’任务卡,放在教室固定角落,他们完成基础练习后,可以自主去挑战,既满足提升需求,又不额外占用课堂时间;对于学困生……”
他顿了顿,眼前闪过班上那个总爱低头玩橡皮的小男孩:“我采用‘小先生制’,让接受快、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当‘助学伙伴’,课间或自习时,点对点帮扶。老师重点巡视,及时发现‘小先生’们也解决不了的卡点,再进行集中或个别的突破讲解。同时,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基础巩固游戏,让他们在玩中练。”
他一边说,一边快速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易的金字塔结构图,清晰地标注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应对策略,条理清晰,操作性强。台下响起一片恍然大悟般的低语,还有老师们赞许的点头。
“武老师,”又一个声音响起,带着点好奇,“你刚才提到那些生活化的情境设计,灵感都从哪儿来啊?比如那个‘环海绿道相遇问题’,我们这靠山的小学,孩子都没见过绿道,怎么代入?”
这问题让武修文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丝,他嘴角甚至牵动了一下,露出一个极其短暂的、几乎看不见的笑意!
“观察生活,留心孩子们的世界!”他回答得很真诚,“‘环海绿道’的灵感,其实来自我们班一个孩子课间画的涂鸦,他画了他爸爸周末骑车带他去海边新修的路玩;至于山区的学校,为什么不换成‘放牛的娃在山坡相遇’或者‘赶集路上谁先到’?情境是壳,核心的数学关系和思维是核,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