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贤者大会的争取项目虽然好,但审核太严格,也不自由,更重要这很难成为他们的政绩,地方也需要钱来弄出自己的政绩。
而郡县的税收都是有去处的,郡少府工厂虽然可以赚钱,也可以让他们郡县自己使用,但市场竞争的压力太大了,想要在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就需要不断的投入,不断的更新新的机器,不断的培养高质量的工匠,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一点就是钱。
本来建设工厂是为了给郡县弄钱,但工厂一建设钱就很难上交,强行上交钱的话,这些工厂是真敢倒闭给你们看。到时候偿还债务,安置工匠又是头疼的事情,忙碌几年都未必能扫尾干净。但偏偏朝廷对这方面要求又非常严格,谁弄出来的债务就谁去偿还。
所以郡少府工厂主要的还是成为当地的税收大户,给地方长稳的提供税收,少量提供收入,这笔钱当福利发,能改善地方汉吏收入,但想要弄几亿的大工程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而相对来说土地收入却是他们最稳定的一笔收入了,要建设工厂出土地是一笔收入。大汉的百姓要建设房屋,购买土地又是一笔收入,房产公司要开发小区,购买土地又是一笔收入,而地方发展的好,房产税也是一笔大的收入,尤其是这个收入是不需要和朝廷分的。
这样一来袁盎说是控制了地方郡县的命脉也不为过,郡县想要多点钱出政绩,就必须要和袁盎这个营造令打好关系,而袁盎本人也是长袖善舞之人,在他的经英下,大汉大部分郡守和他关系都不错,他们成为了袁盎成为丞相的有力支持者。
但袁盎也明白,地方郡守能影响到天子,但影响力却极其有限,他这点政绩对其他竞争者来说算不得什么。
大汉的能臣太多了,每届三公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袁盎的功绩比起张辟疆,陈买,刘恒,晁错,张释之他们来说,却不怎么明显,所以他们也有些担忧。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