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再次用我们的鲜血、用我们的绝望、用我们无奈的困惑付出代价。从那一天起,威尔逊的影响力已渐渐消失——他的影响力在他那个时代曾是无与伦比的道义力量。而现在他的威望已经远去,他的力量也随之东流。谁做出一次让步,那么他就一发而不可收。一次妥协势必会导致一连串新的妥协。
有名无实必然成为虚有其表。暴力必然会制造出暴力。在凡尔赛达成的和平曾被威尔逊梦想为是整体的和平与持久的和平,其实不然,它是不完全的和平,是一种非常不完满的产物,因为这种和平并不着眼于未来,而且不是出于人道精神而是出于对纯粹物质利益的理性考虑而产生。历史上绝无仅有、也许是与人类命运最休戚相关的一次机会竟令人惋惜地白白错过了。沮丧的世界、不再有救世主的世界重又觉得抑郁和怅惘。曾经被当做会给世界带来福祉的人而受到欢迎的威尔逊回国了,但已不再有人觉得他是救世主;他只不过是一个满面倦容、受到致命打击的病人了吧。不再有欢呼伴随他。在他身后不再有旗帜挥舞。当他乘坐的军舰驶离欧洲海岸时,这位失败者背转身去。他不愿意回过头来,朝我们这片命运多舛的欧洲大地再看一眼。——欧洲几千年来渴望和平与统一,可是从未实现。一个人性化世界的永生梦境又一次在大海的远方雾霭中渐渐消散。
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原则”中提出要实现“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公正的和平”等等,并要求以“十四点”作为《凡尔赛和约》的基础,但最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完全违背这些原则,它实际上是严厉制裁德国的掠夺性和约。罗马人有一句名言:“胁迫之下所成立的契约可以不必遵守。”德国人在“封锁”的威胁之下才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从道义的立场而言,和约本应视为无效。尤其是协约国的态度极为恶劣。正如在巴黎和会后期接替奥兰多的意大利首相尼提(FrancescoSaverioNitti)所说:和约“违反所有的诺言、所有的前例、所有的传统,使德国代表不能发一言,实为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可怕的一页”。果然,巴黎和会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就提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德国外长布罗克多夫前来巴黎签署和约,当他看到和约条文后当即决定暂不签约而返回德国。1919年6月中旬,克里孟梭照会德国说,如德国不接受和约条件,协约国将宣布停战条件无效。德国慑于协约国的武力威胁,才决定立即签署和约。但和约对德国的苛刻要求使德国人在心理上受到极大震撼。三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