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太原的锁钥,只有此地不失,我军就仍可控扼要道,我等出兵之前议定的方略就仍可施行。”
从行在李世民左近的文武官属颇多,皆屏息静听,待李世民言毕,纷纷点头,心中稍安。
一个也是三十来岁,比豆卢宽年轻些的吏员应声说道:“郎君言之甚是。临汾虽失,然霍邑只要不丢,对出兵前大王与郎君议定的救援河东的方略就无甚大碍。”顿了下,又抚须笑道,“李善道部自入河东,虽然屡战屡胜,但今攻临汾,他却主力毕集,还攻了这么多天,才勉强打下,由此却则可见,其兵锋已钝,士气难继。这对我军来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个吏员亦肤色颇白,面容圆胖,一部好胡须,眉宇间透着几分机智与从容。
此人即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尽管是贵戚子弟,自少好学,博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李渊渡河,到了关中后,他赶到长春宫谒见李渊,遂被委以重任,随李世民征战,北定渭北、西击薛举,诸战皆有参与,屡献良策。此次又被李渊任为了李世民行军大元帅的典签,依旧随军参赞,辅佐机宜。
——“长春宫”是北周武帝时所建,初名晋城,位於冯翊郡,后世之大荔县,东临黄河,面对蒲坂渡口,后因四时如春,改名长春宫。李渊渡河入关中之后,最先就是驻在此处。
“典签”,典者,掌管;签者,签名。此职始於南朝,为朝廷监视出任方镇的诸王而设,多以天子近侍充任,因其权势特大,故又有“签帅”之称。到了於今,典签的权力固已经没有南朝时大,但依然负责协助主帅处理军务,上传下达,地位相当重要。——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兄,两人的关系当然亲近,李渊用长孙无忌出任李世民的典签,也是对他儿子的信任。
李世民欣赏地看了看长孙无忌,亦展开了点笑容,说道:“签帅所言极是。李善道虽得临汾,却已露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