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一虎抵达永济渠旁的一座漕河枢纽小镇时,皆是神完气足,有的是精、气、神。
这座小镇名为燕子津,临河而建,两岸完全被鳞次栉比的商铺、工坊与大小码头填塞。
行船至此,因为水位的变化,所以无论大船小舟都要“盘坝”——也就是将船从低水位的河水里,用犍牛骡马拉动绞盘,将其拉上堤坝,然后重新装船之后,再滑入高水位的河水之中。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衍生出了大量依靠出卖苦力而谋生的漕工,这座小镇由各地漕工们聚集而形成的。
当然,盘坝毕竟也有风险,有的时候缆绳崩断、牛马蹄子打滑,都可能导致漕船从堤坝上倾覆下来,轻则损毁船舶,重则伤人性命。
就在昨夜,这里就出了一次事故。两座盘坝的绞盘同时崩碎,导致两艘漕船直接从高高的堤坝上滚落下来,船舶撞到地上倾覆破碎成一团。
不过,这似乎并未造成多大影响。仍旧各色尺寸的骡牛车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团成一个个小旋涡。入冬之后还只穿短褂褐衣服的力伕们一拥而上,在船主的呼喊声中,为其卸下各自的货物,再往船上扛去或者吊去。甲板上的船工们跑来跑去,一边挨着漕吏的呵斥,一边操弄船舷、放下跨板,还不忘跟旁边的船只抛去几声脏话。
看似满眼混乱不堪,可就在这一片狼藉嘈杂中,却依旧蕴藏着某种秩序。
这种规律看似缥缈,却切切实实地驱动着事情运转,不知多少个类似燕子津的地方,宛如一枚枚零件,确保了大周这个庞大巨人的血脉贯通。
赵无咎骑在马背上看了一会儿,很快就有一队荷刀执剑的差役跑了过来,将其团团围住。其中有些人手上还拎着捕网,有人携带着弓箭。
不过,说是差役,可这些人不是地方县衙部门里的差役。他们身上穿着也不是赵无咎在东山县穿过的、差役们那种统一袍服。他们穿什么的都有,只是外面套了件统一的褐布号坎。
他们是津丁或者桥丁。
按大周官制,本来凡津济、船鲈、渠梁、沟地、渔捕、漕运、碾皑(水力石磨)之事,皆归于水部(司川、司水)管理。水部有一个郎中,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只是,后来由于诸事繁杂,朝廷又敷设了一个都水监,下辖舟楫、河渠两署。都水监没有监正,而只是遇到事情,由凤台遴选两名使者,特事特命。事情办完,就卸去使者之职务。
至于说,像燕子津这样的河道要津,朝廷会设置一名津令负责管理。
津令为正九品上,另有津丞二人,官职为从九品下。除此之外,每个要津的吏员则有录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