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朱雀大街人群中有眼尖之人已经认出马上这名大汉,惊呼出声:</p>
“薛元赏?”</p>
“薛府尹?”</p>
喜爱他的老百姓顿时有了主心骨,心中恐慌瞬间消散一半。</p>
也有地痞流氓看见他被吓得浑身哆嗦,瘫软跪倒。</p>
“神啊,癫公怎么回来了?”</p>
“完了,我昨天刚纹的刺青。”</p>
人群中有个头戴蓑笠的男人将帽沿往下压了压,以遮住唇边的浅浅笑意。</p>
由薛元赏重掌京兆府对刘异来说再好不过。</p>
薛元赏回京当天,李瀍同时下了几道旨意,公布一系列人事变动。</p>
一,由薛元赏接替柳仲郢出任京兆尹。</p>
盐铁转运使暂时由薛元赏继续兼任,他需要遥控调度各地盐务。</p>
二,柳仲郢改任中书省右散骑常侍,权知吏部铨事。</p>
散骑常侍与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补阙一样,都是大唐的谏官职位,没有实权。</p>
吏部铨事倒是有实权,不过柳仲郢又不隶属于吏部,如此安排恰好可以限制柳仲郢独断专行的性格。</p>
三,调兵部尚书郑肃离京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同时授予郑肃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让他以“使相”的身份出任节度使。</p>
不久便到东皇大帝圣诞,关键时刻李瀍不敢再用郑家人担任兵部尚书,他将郑肃调出京是为防止荥阳郑氏反叛。</p>
四,户部尚书李固言接替郑肃空下来的兵部尚书一职。</p>
五,中书侍郎李回接替李固言出任户部尚书。</p>
李回同平章事职能不变,等于换个岗位继续做宰相。</p>
接下来的日子,李瀍和刘异一个在明,一个在暗,都在紧锣密鼓地为东皇大帝圣诞做准备。</p>
半个月后有件狗血反转故事传入京中,昭义军再次发生叛乱——未遂。</p>
起因是七月上旬,李瀍诏令参加过刘稹叛乱的革命老区昭义军,需派骑兵五百人、步兵一千五百人去戍防振武。</p>
西北边塞苦寒,昭义军士卒自然不愿意去。</p>
他们趁昭义节度使卢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