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识字,却不好读书,在中军帐内颇感烦闷,于是披上蓑衣,前去探视老营。
老营里编的是老弱妇孺,都是官兵家眷。明朝中后期军制废弛,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卫所制。明末天下纷乱,军队也朝不保夕,行军打仗常常携带家眷。
焦琏这支兵马,战兵只有三千多人,其中最能打的是标营,编有三百陕北老卒,全都是骑兵。
明军的组成较为混乱,大致可分为标兵、营兵、守城兵、瞭侦兵(夜不收)、通事(翻译)、家丁、土兵、乡兵等。标兵是将领的亲兵,由将领直接统率,最为精锐。
焦琏待人宽厚,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得士心。对于老营,他也格外照顾,把老弱妇孺都安置在黄沙镇上。
走近一处祠堂,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只见一个三十开外的教书先生,正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吊书袋:“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底下有五六十个少年,衣衫破旧,衣服多由军服改成,缀着累累补丁。少年们大多在与邻桌嬉笑打闹,有的斗蛐蛐,有的打瞌睡……
焦琏想起来了。这些少年都是标营子弟,父亲大多战死,无人管教。为此,他雇了个塾师,先教他们略识文字,等他们年满十八岁后,再招他们正式入伍。
明初定制,军户男丁年满十六岁就要服役。明末各地募兵,男子十六岁以上皆可应募。焦琏体恤下情,把子弟入营年龄推迟到了十八岁。
这些标营孤儿,本该珍惜机会,认真读书,却全然不把塾师当回事。这塾师也是无能,治不住学生,只好闭着眼睛念书。
真是不成器啊!花钱雇了个塾师,却没一个认真读书的。焦琏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却见后排有个年长的少年,正在埋头读书。
那少年大概十六七岁,上身健硕,侧面轮廓分明,眉毛微蹙,嘴唇紧绷,透露出一股坚毅之气。周围一片嘈杂,少年却丝毫不受影响,沉浸在书籍之中。
焦琏心中一喜,信步走进祠堂,脱去蓑衣。
少年们最先发现焦琏,各自坐回原位,摆出书本,大气也不敢出一个。
塾师感觉到了不对劲,睁眼一看,竟是大帅,亦停止了吊书袋,老脸涨红,又羞又愧。
祠堂里变得异常安静。
读书少年仍旧沉浸在书籍之中,书声琅琅,抑扬顿挫,声音在空旷的礼堂里特别突兀:
“为将之道,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而况技艺岂可独使士卒该习,主将不屑习乎……”
原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