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的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这本书专讲练兵打仗,内容具体实用,在明末时很受重视,不管是明军还是清军,都将其奉为瑰宝。
焦琏虽不读书,却也熟知《纪效新书》。这少年在乱哄哄的课堂上认真读书,犹如老僧入定,令焦琏刮目相看。
他走向讲台,清了清嗓子。塾师自觉地退到一边,读书少年也放下了书本,和其他人一样定睛注视着他。
焦琏叹了口气,说道:“吾请张先生给尔等上课,为的是让尔等粗识文字,略知忠义,日后进了军营,也能博个前程。
“吾辈身处乱世,当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大。尔等身为标营子弟,更当铭记父辈之志,勤学苦练,将来报效国家。可尔等刚才那样子,玩的玩,闹的闹,令吾实在寒心。”
少年们纷纷垂首,不敢直视焦琏。唯有那位读书少年神态自若,眼神中透出一种超乎年龄的沉稳与坚定,不卑不亢地看着焦琏。
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窗外风雨交加,敲打着窗户,带来阵阵凄清之声,令人心境不美。
焦琏环顾四周,沉声道:“尔等年纪已不小,大的十六七,小的十一二。吾作少年时,已在塞外策马扬鞭,与胡人争雄长。尔等皆是我陕北子弟兵,如今客居南国,志向何在?”
起初,无人敢回应。焦琏目光锐利,专挑那些调皮少年提问。
少年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愿分得良田千顷,每日食三顿饭,面饼、面条、荤腥、饺子任意挑选。”
“愿做将军麾下标兵,骑良马,挽劲弓,上马杀敌,下马吃肉。”
“愿拜大将,升大官,行有轿舆,居有豪宅,家有妻妾,子孙成群,财产万贯。”
“愿筑一坞堡,成一世外桃源,聚集乡党族人,躲避战乱,男耕女织,诗书传家。”
……
焦琏都不满意,最后问到那名读书少年。
少年起身,声音坚定:“愿效仿大帅,拜征虏将军,每战身先士卒,攻必克,守必坚,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穷毕生之力,驱除鞑虏,恢复大明。死后得题墓道曰‘明故征虏大将军丹初岑公之墓’,足矣。”
这位名叫岑丹初的少年,回答倒有意思,拍马屁不落痕迹,志向远大,口气不小。
明朝边患在于北虏,而征虏大将军更是将军重号。譬如,明初开国大将徐达、汤和、常遇春、李文忠、王弼、蓝玉等,靖难名将丘福,都曾拜为征虏大将军。
焦琏虽被拜为征虏将军,其实前面还挂有“援剿”的字样,全称是“援剿征虏将军”,比征虏大将军差远了。
“哈哈”,焦琏忍不住大笑起来,说道:“竖子竟有曹瞒之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