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其实说到对于军事的改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消弱藩镇,我们想想上一次柴荣为什么亲征,那柴荣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的,再往前面翻翻,有多少的皇帝是被自己在前线的大将卖掉的,所以柴荣不想当成一个被人卖掉的可怜亡国皇帝,他要亲自掌握军权,这样他才有安全感。
而让他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藩镇忠诚度不高,藩镇力量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所以这也算是柴荣改革的一个原因。
但是柴荣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他认准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够把他拉回来,让他改变主意,于是他就召集了大将们说了一句话:“军队在精不在多,现在一百个百姓还不能养一个当兵的,现在百姓生活这么艰难,咱们养这些没用的东西干什么。咱们要养就养能打仗的精兵,你们觉得呢!”
柴荣这段话把他的意思已经已经表达得很清除了,军队人数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不是能打仗,所以他觉得应该减少军队总数,提高总体素质,减轻人民负担。
在这里其实处置骄兵悍将和解决冗兵的问题都是在一起的,骄兵悍将多了,冗兵也就多了,所以柴荣并没有把这几个问题分来,而是一起治理。
对于军队他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淘汰老弱病残,不让吃空饷,可以让他们回原籍,或者给他们发一块地,但是不能呆在军中,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引入退休机制,只要是不能打仗的全部都要回家,军中要要有用之人。
第二点,重新招募一部分军人,之前裁撤了一部分老弱病残,现在还需要招募一部分士兵补充进来新鲜血液,但是在挑选士兵的时候,还是在精不在多,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而且在募兵这一点上,柴荣也做出了一个新的规定,那就是地方藩镇没有募兵权,只有中央才能募兵,其他地方藩镇要是公开募兵,就当成造反处理。
这样一来,中央紧紧把握住了最紧要的募兵权,其实这里面已经有了一个强干弱枝的意思,但是还没有宋朝那么严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