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焰,从此要他守些本分。但是赵匡
', ' ')('\n
胤偏偏选择沉默,直到“在德不在险”这五个看似光明磊落,金光闪闪的大字成为这次谈话的结点。赵光义爬起来,从他哥哥面前从容地走了出去。诡异的是,当弟弟潇洒地离去之后,赵匡胤才望着他的背影,对左右人等说出了另一番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仍然看得极准,仍然雄才伟略目光如炬。但为什么刚才不说呢?这时赵匡胤多像一个当面吃了亏,又没有办法,只能背后说点闲话找些平衡的可怜虫啊……那么到底“在德不在险”五个字有什么厉害,它有什么魔力让赵匡胤当场就范,把迁移国都这样的国政大事都放下了?事情要从赵光义的“德”字上想。德,即人心、官心。赵光义不是书呆子,他所谓的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绝对不是指仁义道德!有件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参照:汉高祖刘邦没法换太子。同样是开国皇帝,而且远比赵匡胤强硬不羁,习惯不按常理出牌的刘邦,由于喜欢小老婆戚夫人,爱屋及乌,就想把太子换成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但是大老婆吕雉通过张良在一次宴会上请来了四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商山四皓】,老头儿们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坐在原太子旁边喝酒,这就彻底打消了刘邦换太子的念头。因为什么?刘邦事后说:太子羽翼已成,我没有办法了……羽翼和贤良名声的影响力在古代可想而知了,而赵光义这时所拥有的声望以及班底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商山四皓。难道赵匡胤真的看不出弟弟的野心?赵匡胤迁都实际上是一石二鸟之计:其一,就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其二,削弱赵光义的势力。众所周知从北宋建国开始,赵光义就一直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首都的市长,赵光义以亲王的身份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组建自己的势力;结交宫中宦官;拉拢朝中武将。因此当时赵光义在开封拥有非常大的势力,赵匡胤明白,如果一旦自己归天,皇位很可能会落入其手,因此想通过迁都,削弱赵光义的势力。而河南知府(洛阳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焦继勋是自己的儿女亲家。焦继勋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如果迁到洛阳,将来赵德芳能够顺利登基。赵匡胤的意思就是绕过开封,绕过赵光义。但是别急,你有初衷,我有定律。你的诏令至高无上,可是要有人去实施才行。如果全体反对,你能一个人去搬家吗?尤其是你一切求稳,对眼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极度珍惜,而且还特别地好面子,社会要和谐,官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